大家都說,往後子孫在讀歷史時,2020將會是重要的必修項目,因為這一年間發生了太多大事。

如果哪一天兒子長大要我回憶2020年,我會說:「那一年,Canon先出了R5,SONY又出了A7S III…,大家都哭了,因為以為等不到這一天…」

 

原本應於第一時間觀看發表會直播,但後來選擇早一點上床滑手機睡覺,原因一是因為大致的規格在發表前已流出不少,原因二是因為感受到大家好像都比我還要期待。一如所料,發表隔日一醒來,各位臉友們都已經幫我整理好各項A7S III的重點,還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以及使用者觀點可以參考,所以幹麻那麼辛苦看直播。

至於規格就不須介紹了,目前也還沒有試用體驗,但本篇就其規格,來分享一些容易miss掉的重點和一些個人看法。

 

黑科技的策略轉變

距離上一代A7S已經五年的時間,加上A6XXX系列,索尼在過去大力推全幅/APSC的錄影無反時,都是以最高畫質自詡為市場領頭羊。

相較於過去的夢幻規格,反倒在A7S III上看到了策略的轉變。「畫質你們拚,我先把原生4K做到極緻。」畫素直出、合併或超採都不需要,簡簡單單! 這對於大家對SONY的印象有些出入,但這無疑是件好事。

黑科技發展太快,時常會帶來副作用,進而可能影像到實用性,高溫就是一種。這正是這次暴衝8K的R5遇上的問題,P家則採取較安全的做法:加入風扇但犧牲體積,相較於SONY這個「過來人」,理當更有經驗解決創新科技的高溫問題,卻採取了固守4K的策略,與其仰賴最高畫質,專業用戶更重視的確實是可靠性。

C表示:早知道就…

 

格式的躍進

說到10-bit 4:2:2,是眾望所歸,這個倒沒有什麼懸念。

個人還是比較注意到編碼器和流量的部份,仰賴BIONZ XR新型處理器和CF Express介面等效能配備的加持,除了流量提高不少,終於有了H.265/HEVC的選項。XAVC S採用的是H.264編碼,而這次多了一個XAVC HS,就是HEVC。

以前4K是額外的功能,A7S III則已是以4K為最主要格式,1080p已算是附屬的格式。

而4K的部份主要皆為三種:XAVC HS、XAVC S以及XAVC SI,前兩者為Long GOP,後者為ALL-I。

 

各種編碼的選擇如下:

  幀率 色彩深度 採樣方式 流量
(Mbps)
XAVC HS
(H.265)
  • 120p
10-bit 4:2:2
  • 280
4:2:0
  • 200
  • 60p
4:2:2
  • 200
  • 100
4:2:0
  • 150
  • 75
  • 45
  • 24p
4:2:2
  • 100
  • 50
4:2:0
  • 100
  • 50
  • 30
XAVC S
(H.264)
  • 120p
10-bit 4:2:2
  • 280
8-bit 4:2:0
  • 200
  • 60p
10-bit 4:2:2
  • 200
8-bit 4:2:0
  • 150
  • 30p
  • 24p
10-bit 4:2:2
  • 140
8-bit 4:2:0
  • 100
  • 60
XAVC SI
(ALL-I H.264)
  • 60p
10-bit 4:2:2
  • 600
  • 30p
  • 300
  • 24p
  • 240

 

至於在拍攝時如何選用? 如果你對後期的軟硬體效能有信心,或是說白了就是要最佳畫質。可以直接採用XAVC HS,畢竟流量和XAVC S最高都是280mbps,而H.265的品質在同樣流量下會比H.264還要優異,而代價就是在後期解編時硬體會較吃力。所以我會建議先測試一下自己電腦跑H.265時的感受,若是你會多軌混剪,那H.265恐怕不是一般CPU/GPU能招架的,唯一解套的方式就是代理素材。(請參閱4K剪不動? 學習代理素材觀念!)

而XAVC SI則是ALL-I(All Intraframe),意即每一幀都是完整獨立保存的,流量最高達600mpbs。至於為什麼採用H.264而非H.265,是因為在獨立保存而非前後幀比對的情況下,H.265並沒有太大的優勢,反而會給後期負擔。

ALL-I會每一格紀錄完整,Long GOP則是會比對前後幀的差異、較節省空間

三種格式大概對應的場景模式:

  1. XAVC HS:一般標準的場景拍攝,壓縮時可保有理想的畫質與畫面連續性。需有較高效的硬體進行後製,或者得先生成代理素材替換。
  2. XAVC S:固定式訪談或簡單的靜態型錄影使用,對於大量的剪接需求,後製時會較方便。如果後期有期限壓力,想避免轉碼的時間消耗也可以直接採用此格式。
  3. XAVC SI:畫面變化劇烈的場景,如:動作戲、飛車追逐、粒子畫面…。硬體運算效能最低,但傳輸消耗最高、儲存空間也會有不小壓力,出外景卡不夠多恐怕得謹慎選用。

 

贏,是贏在可靠性

就如前面說的,A7S III採取了較保守、或說是穩扎穩打的4K策略,除了在無風扇的小體積狀態下,完全沒有任何已知的過熱問題,同時也解放了錄影時間限制,不必再擔心30分鐘何時到,該擔心的是何時要換卡或是卡有沒有帶夠。

是說這次大家都把「無過熱」當作重要亮點,看來C家這次的失誤,等於給對手多撿了一把槍。

 

HDMI RAW輸出

4K 60p 16-bit的RAW輸出,是一個「哇,好屌唷,真的是黑科技欸,好像很爽」的功能。換個角度說,現行需要這個品質等級的RAW檔的族群,其工作模式其實不太可能會採用這一級設備,除非是一些輕量級的車拍或空拍。

畢竟12-bit就可以讓9成以上的人嗨翻天,而且要等16-bit的外錄器誕生→普及,這又會是一段科技馬拉松。以短期來說,ProRes RAW仍是重點,偏偏大家好像對ProRes RAW好像視為理所當然,反倒沒什麼討論度。

而Atomos對於A7S III的ProRes RAW支援也是火力全開,馬上就提供了更新,支援錄製ProRes RAW以及DNx,不知其他相機廠看了有什麼感想…

對我來說,重點還是全尺吋的標準HDMI接口呀,感極而泣,等拿到肯定要先給它抽插個一百下……

 

外部白平衡傳感器

很多人都沒注意到,想說特別提一下。過往數位相機在判斷自動白平衡時,都是以傳感器的畫面來判斷,導致畫面主題時常會影響到自動白平衡的判斷。

A7S III加入了外部白平衡感測的設計,直接接收環境光源,瞬間解決了上述的問題。不過這也不是創舉,這個設計以前在某些品牌的旗艦機種或是智慧型手機上已經可見。

 

監看方面

A7S III的電子觀景窗放大倍率為0.91x,重點在於畫素量為943萬。如果你手上有台A7 III,一旦試用了A7S III的電子觀景窗,即將會被這近乎四倍的EVF解析度給震撼。

倒是螢幕差強人意,即使提供了完善的觸控效果,但螢幕只有144萬點,與A9 II的螢幕相同。或許是壓制成本的犧牲?! Nikon Z7和Canon R5都有210萬。只能說對於螢幕的觀看體驗恐怕還是不能太苛求,看在能翻轉的份上,我也歡欣接受了。

咦…只是插了HDMI螢幕就轉不過來了……GG

 

終於砍掉重練的菜單

我想多數人看到A7S III的功能表,反應都是「對嘛」,尤其是用過S家攝影機的用戶。

更明確的分類結構加上顏色區隔,恭喜α的設計團隊師跳脫工程思維,轉而擁抱人性…

 

讓人兩難的記憶卡插槽

雙卡槽沒話說,我想每個人都同意。但為了保護龐大的UHS-II的族群,但又要往上吃CFexpress的效能,於是選擇了這種CFexpress Type A的介面。

CFexpress Type A是CFexpress 2.0標準中引入的一種較小規格。與現有CFexpress Type B型卡(同XQD)採用了相同的接口技術,但少了一條寫入軌道,讀寫速度只有一半。雖比上不如Type-B卡快,但仍比市場上大多數UHS-II卡快,並且能提供更大的儲存容量。

CFexpress 的型式規格

 

是說乾脆上CFexpress Type B就好了嘛,讓大家手上的一堆XQD卡能在未來相容,這樣子很美好不是嗎? 是要我屈就UHS-II還是硬上CFexpress A才好? 花了這麼多銀兩,好不容易送走CFast、放下SD、擁抱XQD/CFexpress Type B,現在又來了一個CFexpress Type A…

以為忍痛升級的配備只有電池,沒想到還要我買新卡QQ…

只好安慰自己:都怪HDMI Type A把CFexpress Type B的空間佔掉了…

 

說好的雙原生ISO呢?

A7S III原生ISO為80-102400,可擴展擴圍為40-409600,即使和二代基本相同,不過新的傳感處理器,在抗噪能力上比前代優越,這是肯定的。

 

在sonyalpharumors.com的消息中,曾指將搭載雙原生ISO,結果是沒有,為什麼? 這也是跟高階攝影機的區別之一,但,實際上會差很多嗎? 站在小型Filmmaker角色,你確實感受不到FX9比起A7S III的優越性在哪。但若站在電影製作的角度看,攝影機EI的調控牽動著動態範圍,雙ISO的控制,對於結果也會構成不小的落差。

不過一般人拍攝比較注重的會是高ISO下的純淨度(或說可用度),雙原生ISO對於動態範圍的影響倒是可以被忽略,在感光與動態範圍的掌控上雖無法太過精準,也確實不需要。

 

結論

遇到很多人說:這台出來,高階攝影機都不用玩了。其實還是要提醒大家一下,這些產品的差異,不是只有畫質,還有它們在不同產業、不同領域、不同環境下,都在扮演不同角色。

SONY在產品策略上和Panasonic有著明顯的差別,Panasonic將雙原生ISO的設計下放到相機端的市場,將旗下的相機當成攝影產品主力,甚至打入像是Netflix認證機種的行列,但SONY不太可能這麼做,A7S III的重點在於全力滿足Run and Gun Filmmaker、也就是一般單槍攝影師的使用需求與操控性。

比較設備不能只看畫質或幀率,不然ARRI早就出局了。換個角度想想,官方的手法,或許就是要讓Alpha無反的動態攝影師認為A7S III完勝所有高階攝影機,所以非敗不可… 會這樣認為的人,只是因為你沒有工業型的工作流程需求,那確實A7S III也絕對能滿足你了。

話說回來,A7S III威脅競爭對手們的致命點在於價格,對應這個規格,真的太殺了,竟然只要$3,498 USD。如果你現在的主力是A7S II、甚至是較新的FS5或A7 III,這十萬新台幣砸下去,再靠它吃個五年,怎麼算都值呀。

文章來源自 杰克森林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攝影 技巧 基礎 教學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攝會觀點 的頭像
    攝會觀點

    攝會觀點

    攝會觀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